2025年7月20日,广州至武汉高铁上。
原来,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是可以可视化的!
若说珠江畔“小蛮腰”的霓虹是广州鲜亮的名片,那十三行沉寂巷弄里的小推车,则是这座城市最深的底蕴。
儿时,亲友们外出务工,首选常是广州。逢年过节,总能听到归乡人谈论:谁在广州挣了钱盖新房;谁跟香港师傅学艺,月入数千;谁开了制衣厂,当起了老板……广州,仿佛一个遍地黄金的去处。这便是川东山村孩童对广州最初的印象。
三十年过去,广州仍是逐梦青年的闯荡之地。十三行——这个清朝繁盛、如今以服装批发闻名的所在,恰似广州城的一张切片。
周末出差之余,我决定去十三行逛逛。
甫一下车,一股经济上行期的活力便扑面而来。
并不宽敞的马路两旁,遍布各种衣服饰品的商店,本就狭窄的人行道更是会被店铺占去小半,人潮汹涌。询价声、交谈声、欢笑声交织,恍如儿时“赶场”的年味。
细逛之下:上九路上一间不足5平米的箱包店里,从地板到天花板的墙上都挂满了各类皮包,只需百元左右就可拿下一件“LV”“COACH”“GUCCI”;人民南路上的商铺更是如同迷宫一样,每一个小隔间就是一家商铺,各类小饰品、墨镜、帽子、纱巾琳琅满目,仅能一人通过的过道里也是塞满了商品;豆栏上街、故衣街上有的服装店更是不足1平米,密密麻麻,满满当当都是衣服,有100元3件的T恤,也有100多元的长裙;当在和平东路看到一个街区都是男装时,有种说不出的辛酸与感动,原来男装店也可以这么多!遗憾的是,抵达已过下午四点,代表中高端服装批发的新中国大厦已闭门,无缘得见天南地北的老板拖着编织袋“扫货”的盛景。
入夜,店铺陆续关闭。零星亮灯的店内,店员在打包;光膀子的工人默默将大包搬上货车。望着昏暗后巷码放的数百辆拖车,我不禁想象:二三十年前的夜晚,也如此沉寂吗?或许不是。
白天所见人潮,多是如我般猎奇的游客,真正现场看货的批发商越来越少。电商平台的崛起,直播带货的火热,重创服装线下零售;大电商直连工厂,更令批发业雪上加霜。但这落寞中仍有微光:许多打包的店前,多是年轻人在与老板洽谈,还有不少颇有个性的“黄毛”;还有不少非洲、欧美、中东面孔的外国商人正与店家交流。
其实我所在的动保行业亦然。九十年代崛起,本世纪头二十年高速发展,如今也步入瓶颈。电商未改变购衣需求,却撼动了批发环节,消费者反而更便捷;养殖集团化未停止兽药需求,却对动保业提出了更高要求,消费者也获得了更充足的肉食供应。
一些如我般刚入行的新人,或会遗憾错过行业爆发期,困于“内卷”。但我坚信:“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解决”。“卷”是行业升级的必经阵痛,也是个人成长的磨刀石。企业“卷”不过会倒,个人“卷”不过会退。当你把自己“卷”得足够值钱,你的标准便成了他人的标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