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在历史的轮转中,找到自己的“高光岗位”
大家好!
最近终于读完了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这套书断断续续读了两年。当年明月用诙谐的笔法,把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风云变幻,变成了一部超大型的、充满权谋、热血与无奈的“公司兴衰史”。读着读着,我突然发现,明朝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,他们的成长路径,与我们公司正在推行的轮岗制度,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个。
一、不做“深宫皇帝”:轮岗是打破信息茧房的开始
明朝的皇帝,很多一生下来就被困在紫禁城这个“总部深宫”里。他们对“一线业务”(民间疾苦、边防实情)的了解,全靠“部门负责人”(内阁大臣、太监)的汇报。结果呢?出现了嘉靖、万历这种几十年不上朝的“CEO”,与公司实际运营严重脱节,最终导致决策失误,公司(王朝)走向衰败。
反观明朝的创业皇帝朱元璋,为什么能成功?因为他什么都干过!从放牛(基层锻炼)、当和尚(跨部门体验),到参军打仗(核心业务),他几乎在“元末集团公司”的各个岗位都轮过一遍。这让他对全局有着无比清醒的认知,知道哪里是痛点,哪里是关键。
轮岗,正是让我们走出自己部门的“紫禁城”,亲自去了解其他业务的“民间实情”。它能打破我们的信息茧房,避免成为只懂自己一亩三分地的“井底之蛙”,为未来承担更大责任打下坚实基础。
二、从“愤青官员”到“内阁首辅”:复合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
书里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是张居正。他之所以能推行影响深远的“万历新政”(一次成功的“公司改革”),与他丰富的任职经历密不可分。
他当过翰林院编修(战略研究部),也管过国子监(企业大学),后来进入内阁,协理朝政(总裁办),还直接负责过边防事务(核心业务线)。正是这种在不同核心部门的轮转历练,让他既懂顶层设计,又知执行之难,最终才能整合资源,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。
公司不仅仅需要懂一个领域的“专才”,更需要像张居正这样能贯通多个领域的“复合型人才”。轮岗,就是我们低成本、高效率地为自己“镀金”的最佳途径。每一次轮岗,都是在我们职业生涯的履历上,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三、发现你的“戚家军”:在陌生的战场找到真正的热爱
戚继光最初的想法可能只是继承军职,但当他被调到东南沿海(新业务线),面对完全不同的“敌人”(倭寇)和“战场环境”时,他的军事天才才被彻底激发。他因地制宜,创建了赫赫有名的“戚家军”,找到了自己真正能大放异彩的舞台。
我们很多人可能和最初的戚继光一样,并不完全清楚自己最适合、最擅长的岗位是什么。轮岗,就给了我们一个“试炼”的机会。也许你在技术岗默默无闻,但轮岗到项目岗后,却发现自己有惊人的协调和组织能力?不去试试,你怎么知道自己的“戚家军”在哪里?
轮岗是一次宝贵的“自我探索之旅”。它允许我们在公司内部“低成本试错”,在全新的挑战中,重新认识自己的潜力与激情,找到那个能让你热血沸腾、全力投入的“高光岗位”。
各位同事,读史可以明智。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告诉我们,固步自封是组织和个人衰败的开始,而拥抱变化、深入实践则是走向卓越的阶梯。公司推行轮岗,绝不是简单地把人调来调去。其深意,在于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全局视野、复合能力和抗压韧性,是在为我们未来的成长投资。
所以,当轮岗的机会来临时,希望大家能像当年明月笔下的英雄一样,带着一份好奇、一份勇气和一份担当,主动迎接挑战。让我们一起,在这场现代的“职场轮转”中,打破边界,发现更强大的自己,共同把我们这家“公司”经营得更加生机勃勃!
期待与大家在不同的“岗位战场”上交流心得,共同进步!

